《数据库技术及应用》教学大纲
总体课程清单:
教学内容 |
第一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|
第二章 数据库基本操作 |
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|
第四章 结构化程序设计 |
第五章 视图与查询 |
第六章 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 |
第七章 应用程序开发 |
第一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
【目的要求】
知识目标:记忆习常量和变量的使用、常用函数的使用、各种表达式的组成及运算规则。
能力目标:具备不同形式的数据进行运算和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转换的能力。
素质目标:养成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运用函数进行数据处理的基本素质。
【教学内容】
第一节 数据存储容器
1.常量:常量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。用来表示一个具体的、不变的值。常量分为不同的数据类型。
2.变量:变量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值变化的量。变量是程序的基本单元。
3.数据表: 数据表是一系列相关数据的集合。
4.对象:对象(Object)是一个具有属性和行为特征的实体,它可以是任何具体事物。
第二节 数据处理
1.常用函数:按返回值的类型或功能不同主要分为:数值型函数、字符型函数、日期函数、转换函数、测试函数、输入输出函数、数据库与表操作函数等。
2.表达式:按照运算符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:字符表达式、数值表达式、逻辑表达式、关系表达式等。
3.运算符优先级:在每一类运算符中,各个运算符有一定的运算优先级。而不同类型运算符也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表达式中。
【教学重点】
不同数据类型的表达和识别方法,各种类型常量的表达方法,变量的命名、分类,常用函数。
【教学难点】变量、函数参数的数据类型,变量的保存、删除与恢复方法,数组的定义和使用。
【教学方案设计】
首先给学生演示函数、表达式运算结果,然后给学生讲解基本理论,并引导学生完成函数和表达式的构建。
教学方法:讲授法、讨论法。
教学手段:多媒体教学、板书。
第二章 数据库基本操作
【目的要求】
知识目标:记忆数据库和表的创建修改方法、数据库的打开和关闭命令、向数据库添加自由表的方法、在数据库中添加和删除数据表的方法。记忆记录有效性规则的设置、不同索引的差别、索引的创建和修改、表间永久关系的建立和应用、参照完整性的设置。
能力目标:能够完成数据库相关的各项基本操作。
素质目标:养成数据库基本操作素质。
【教学内容】
第一节 数据库管理
1.数据库相关概念。
2.数据库设计步骤与过程。
3.数据库基本操作
第二节 数据表操作
1.创建数据表
2.打开与关闭数据表
3.浏览数据表
4.数据表记录操作
5.表的索引
第三节 多表操作
1.工作区的使用
2.永久关系建立与参照完整性设置
3.建立表之间的临时关系
4.数据表的物理联接
【教学重点】
数据库操作:创建、打开、关闭、修改、删除,数据表操作:创建、浏览记录、添加记录、修改记录、删除记录,字段有效性设置,索引设置,参照完整性设置。
【教学难点】
索引设置、参照完整性设置。
【教学方案设计】
先演示一个医院管理数据库案例,再讲解分析数据库操作、数据表操作。
教学方法:案例式、讲授法。
教学手段:多媒体教学、板书。
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
【目的要求】
知识目标:记忆SQL基础理论,SQL数据定义、查询和更新命令。
能力目标:培养使用SQL命令进行数据操作的能力。
素质目标:具有SQL语言使用的基本素质。
【教学内容】
第一节 SQL 概述
1.SQL的特点
2.SQL的功能
3.SQL的基本概念
第二节 表数据的定义功能
1.表的定义
2.修改基本表的结构
3.基本表的删除
第三节 数据查询功能
1.简单的单表查询
2.联接查询
3.嵌套查询
4.集合查询
5.设定输出目标
第四节 数据更新
1.插入数据INSERT INTO命令
2.修改数据UPDATE命令
3.删除数据DELETE命令
【教学重点】
数据查询命令:SELECT单表查询、联接查询,数据更新命令:INSERT INTO、UPDATE、DELETE。
【教学难点】
SELECT联接查询、嵌套查询。
【教学方案设计】
先给学生演示各种数据定义、查询、更新任务对应命令的结果,然后讲解分析相应命令的功能语法,进而分析并编写出对应的命令。
教学方法:讲授法、讨论法。
教学手段:多媒体教学、板书。
第四章 结构化程序设计
【目的要求】
知识目标:记忆结构化程序设计基本理论、程序的基本结构、简单程序设计知识。
能力目标:培养学生根据任务需求完成基本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能力。
素质目标:养成学生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素质。
【教学内容】
第一节 结构化程序设计概述
1.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
2.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
3.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
4.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特点
第二节 程序与程序文件
1.程序的基本概念
2.程序的建立、修改与运行命令:MODIFY COMMAND、RUN。
第三节 基本的输入输出命令
1.基本的输入命令
2.基本的输出命令
第四节 程序的基本结构
1.顺序结构程序设计:最基本的程序结构。
2.选择结构程序设计
3.循环结构程序设计
第五节 子程序及其调用
1.子程序的调用及形式参数的定义
2.过程、过程文件和过程调用
3.返回主程序语句:RETURN
4.变量的作用域
【教学重点】
选择结构程序设计、循环结构程序设计、子程序的创建与调用。
【教学难点】
循环结构程序设计、子程序的创建与调用、变量的作用域。
【教学方案设计】
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,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。在理论教学、教师操作演示的基础上,学生再上机实践练习。。
教学方法:讲授法、讨论法。
教学手段:多媒体教学、板书。
第五章 视图与查询
【学时分配】讲课(含研讨)2 学时/实践2学时
【目的要求】
知识目标:学习如何使用向导和设计器创建和使用视图和查询知识。
能力目标:培养学生根据任务需求创建和使用视图和查询的能力。
素质目标:培养学生创建和使用视图和查询的信息素质。
【教学内容】
第一节 创建和使用视图
1.创建视图:使用向导和设计器。
2.视图的使用
第二节 创建和使用查询
1.创建查询:使用向导和设计器。
2.使用查询
3.查询与视图比较
【教学重点】视图的创建与使用,查询的创建和使用。
【教学难点】多表视图与查询的创建。
【教学方案设计】
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,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。在理论教学、教师操作演示的基础上,学生再上机实践练习。
教学方法:讲授法、讨论法。
教学手段:多媒体教学、板书。
第六章 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
【总学时】14学时
【学时分配】讲课(含研讨)7 学时/实践7学时
【目的要求】
知识目标: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概念,了解创建、设计类的基本方法。记忆表单、菜单、报表的创建与修改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。
能力目标:培养学生具备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基本能力。
素质目标:养成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素质。
【教学内容】
第一节 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基础
1.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几个概念
2.类的创建
3.对象的设计
4.对象设计实例
第二节 表单设计
1.基本概念
2.创建表单
3.向表单中添加控件
4.设置数据环境
5.表单的保存与修改
6.设置表单及控件的属性
7.编辑事件和方法代码
8.表单的运行和添加
第三节 菜单设计
1.菜单的规划与设计
2.创建菜单
3.菜单项任务的指定
4.生成菜单程序
5.运行菜单程序
6.快捷菜单设计
7.为表单添加下拉式菜单
第四节 报表设计
1.创建报表:向导、设计器、CREATE REPORT命令。
2.使用报表
【教学重点】表单的创建和使用、表单的创建和使用。
【教学难点】表单的创建和使用。